现代教育管理


理论视野

  •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多维思考(笔谈)

    别敦荣;崔延强;马晓强;贺祖斌;杨兆山;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当前,我国正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高等教育不仅发挥着龙头作用,引领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而且对教育强国的功能释放与提升具有重大促进作用。高等教育强才有真正的教育强国,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抓手,持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建成教育强国的有效路径。我国应紧密围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等重大命题进行系统调整与协同推进,进而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从国际经验看,世界教育强国经历了教育与人口的权利时代、红利时代和福利时代。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面临人口结构性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的教育与人口双向支撑关系。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还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办好基础教育,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基;二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之基;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巩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方法之基。

    2025年06期 No.423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学管理

  • 省级课程领导力的内涵缘起、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径

    石鸥;高湘平;

    省级课程领导力是课程领导力的一个层级和维度,本质上属于领导力范畴,特指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省域范围内设计、规划和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创造性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持续因地制宜推进省域课程改革的能力,是集课程决策、课程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于一体的能力系统。省级课程领导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保证,是高质量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课程开发的基础。当前,各地公布的省级课程实施办法显示出省级课程领导力的差异,提升省级课程领导力需要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积极培育与利用学术资源。

    2025年06期 No.423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校课程领导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张文;李彦群;

    鉴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要求,学校课程领导作为课程实施的末端日益受到重视。课程领导是一个舶来概念,但是在引入我国之后,与我国实际结合,产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提升学校课程领导能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改善教师课程实施综合能力的关键路径、是课程领导研究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动力基础。但是在当前,学校课程领导面临研究与实践热度降低、行政与专业纠结、效果与影响微弱等困境。因此,学校课程领导亟须进行变革,主要是以学校治理现代化驱动学校课程变革、以数字技术撬动学校课程变革、以学校课程领导研究带动课程领导实践,从而有效提升学校课程领导的实施效果。

    2025年06期 No.423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院校改革与发展

  • 高校新医科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曲波;

    高校新医科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过程中一种新事物和新范式,它是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质量和高水平医学人才为核心的,蕴含新理念、新路径、新制度和新文化的,能够彰显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特色的医学教育。目前,高校新医科建设面临顶层设计与研究支撑不足、学科专业一体化联动亟待深化、协同育人校内外双循环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教育教学制度与资源配置仍须优化等现实困境。高校新医科建设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长期系统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新医科建设的策略在于注重“政策供给+研究驱动”的双重赋能,推动新学科和新专业质量水平的提升,构建利益相关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强化教育教学制度及资源条件的保障力度。

    2025年06期 No.423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价值意蕴、多维困境与发展路径

    尚丽平;倪鑫;张广兵;

    第四次工业革命掀起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也催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动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我国新工科建设拉开帷幕。地方高校作为新工科的建设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价值、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生价值与提升学生竞争力的育人价值等。同时,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也面临着人才观与多样化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分科教学与跨学科融合之间的矛盾、“以教为主”的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之间的矛盾、相对封闭育人环境与多元协同育人理念之间的矛盾等多维困境。因此,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主动应变,重塑人才培养定位、再造学科专业与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深化校内外协同育人,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

    2025年06期 No.423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决策参考

  •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王正青;张玉超;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在助推社会健康发展、助力高校转型发展、助益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意义重大。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向专业化发展的进阶阶段。通过梳理现阶段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发现,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还面临教育价值定位模糊,高校规划缺乏主动性;责任机构彼此分离,外部环境缺乏生长性;资源建设跟进滞后,人才培养缺乏衔接性等现实困境。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进程中,要通过确立广谱式培养社会企业家的育人目标,组建跨学科协作型的公益创业教育机构,构建适应大学生胜任型成长的公益创业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益创业教育团队,推广全链条沉浸式的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建立分层级、过程性的质量评价反馈纠偏机制等方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

    2025年06期 No.423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双碳”转型的基本逻辑、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王诺斯;石宇杰;张建军;

    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双碳”为实践理性的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双碳”转型,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双碳”转型存在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三重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双碳”转型面临着理念变革、功能更新、治理重构三大现实挑战。基于此,可以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各主体对新质理念变革的理解、促进高等教育功能整体性发挥和推动高等教育治理重构等系统性变革途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双碳”转型,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5年06期 No.423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师资管理

  • 中国式教育家精神的演变历程、逻辑内核与培养举措

    李纯;敖艺菲;

    教育家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教育家精神则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承载着历史性的变迁。厘清中国式教育家精神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变,清晰把握其演化历程及规律,是理解中国式教育家精神本质、赓续中国教育血脉的必然路径。中国式教育家精神之根本在于坚守“以文化人、心有大我”的理想弘道,注重“行为世范、求是创新”的专业素养,更兼具“仁而爱人、因材施教”的高远追求。中国式教育家精神经历了从古代“人师”风骨的传承到近代“专业人”风度的展现,再到现代“大先生”风格的塑造,其历史演变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教育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精神特质和发展脉络。中国式教育家精神凸显以教“天地人事”为起点、以育“生命自觉”为旨归、以行“成人成己”为延展的文化逻辑,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发展为锚点、以民族复兴为底色等,培育教师的从教信念、育人素养和教化精神,从而更好地引领中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No.423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9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的内在理据、具体方式与实现路径

    邹太龙;谢敏;

    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建设的目标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育新时代强国之师的必由之路。教育家精神凝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师德建设的历史根基,师德建设从教育家精神蕴含的超越性和崇高性特质中获得价值引领,从教育家精神镌刻的精神基因中汲取破解师德建设困囿的精神动力。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建设,需要以理想信念之基和道德情操之魂涵养教师个人品德、以启智润心之智和勤学创新之行培育教师专业道德、以乐教奉献之心和弘道化人之志涵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动能,其引领师德建设的路径包括:健全国家教师荣誉制度,树立大国良师的师者形象;讲好师德师风系列故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改进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凸显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激发师德修养内生动力,唤醒教师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

    2025年06期 No.423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3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职教经纬

  • 产教智库联盟赋能“职教出海”的多维逻辑、现实挑战及行动策略

    王屹;李晓娟;

    “职教出海”是新时代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产教智库联盟拓展了“职教出海”的实践路径,为其提供了专业化的驱动力。产教智库联盟赋能“职教出海”的逻辑体现为以促进资源集聚赋能融合型“职教出海”、以推动成果创新赋能优质型“职教出海”、以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赋能高效型“职教出海”、以实现资源共享赋能共赢型“职教出海”。产教智库联盟助力“职教出海”面临着组织依附性强、发展定位模糊、主体离散性强、运行机制缺失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强化产教智库联盟的组织建设以增强“职教出海”的适应能力、立足产教智库联盟的研究本位以培育“职教出海”的优势目标、增强产教智库联盟内部各主体的联动以促进“职教出海”的资源整合、健全产教智库联盟的运行机制以维持“职教出海”的模式稳定。

    2025年06期 No.423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职教出海”的时代意蕴、模式选择与实践进路

    刘晓;康梦云;

    “职教出海”不仅是教育强国进程中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在新时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构建“职教出海”要素分析框架,结合“职教出海”的实践情况,将“职教出海”划分为品牌统筹型、产教联培型与标准输出型三种典型实践模式,以便为我国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选择合适的“职教出海”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为推动我国“职教出海”行稳致远,应聚焦区位优势匹配、资源优化配置与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优化“职教出海”的实践进路。

    2025年06期 No.423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论坛

  • 2018—2024年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兼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张磊;

    2018年和2024年两次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分析2018—2024年《教育学文摘》摘编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梳理出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学研究的热点、核心议题与重点问题:以重要历史节点为契机,梳理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探讨我国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解决教育实践难题为核心,为国家政策文件出台提供学理支撑;以推动学科发展为目标,开展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研究;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先导,全面开展教育强国建设研究;以人才培育为根本,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改革研究。基于对这一阶段教育学研究成果的反思,需要在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重点关注创新引领性、话语科学性、扎根实践性、育人育才性、国际前瞻性。

    2025年06期 No.423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